被高調地稱為“拯救人類的最后一次機會”的哥本哈根會議,聚焦減少碳排放。高效使用和減用傳統的化石能源、逐步增加使用新的清潔能源,被認為是減排的兩種主要途徑。新能源在國內,眼下已成為熱得發燙的大熱點。
但是不少能源專家想“吹點清涼的風”。在接受記者采訪時,他們再三強調:我們應該把著力點放在新能源的基礎研究上,力爭不斷突破;不能盲目跟風國外,匆匆忙忙用尚不成熟的技術大搞新能源應用產品,尤其要警惕有些人忽悠政府資金上馬大項目――“否則,就如養雞的人只盯著蛋卻不用心把雞喂好,別說得不到‘高性能’雞蛋,連普通雞蛋的質量都達不到!”
專家們的另一句“重話”是:不要過分“喜新厭舊”!必須把傳統能源的高效、清潔利用作為研發重點。
新能源、傳統能源應當并重
“越來越受到關注的新能源,肯定是我們國家的戰略發展方向,但不要誤以為新能源能在短時期內成為主導性能源!鄙虾=煌ù髮W新能源研究院院長黃震教授說:“近期研究的關鍵領域,仍然是提高傳統能源利用率。至于各類新能源,都需要加強基礎研究,實現技術創新,進而在應用上取得突破!
關于新能源,按照中國工程院的研究結論,它進入人類生活的過程將經歷補充、替代、主流和主導四個階段:在2010年時作為補充,占能源消費總量的2%左右;2020年最多可達到10%,進入替代階段;2030年預計可到主流階段;2050年,當新能源占到能源消費量的30%左右,這才成為主導能源之一。所以很明顯,現階段我們仍然要著力提高傳統能源的利用效率,同時設法清潔利用傳統能源。
黃震說,太陽能是被看好的新能源,現在我們熱衷于談論中國的太陽能應用產品的產量和產能,但其實,真正該關注的是太陽能材料的基礎研發能不能不斷突破。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化率現在是8%,而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化率達到了16%左右,在材料上必須再有新的重大突破,只有不斷提高轉化率,太陽能利用才會有大進展。
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專家的觀點跟黃震相同,但換了個角度:正因為現有的太陽能材料還不夠好,所以應用性產品的生產和使用,理應定位在試驗、示范階段;可是全國各地卻已在爭相上馬建廠建生產線,擺開了大搞的架勢――這會造成多大的資源浪費?
類似情況,在其他新能源研發領域也不少見。
比如汽車。從技術角度分析,現在的傳統汽車還有30%的降低能耗空間,而且新能源汽車在短期內不可能大量替代傳統能源汽車;但我們的輿論卻一邊倒地在談論新能源汽車。專家介紹,全球電池車研發排名第一的通用汽車公司,既把新能源汽車作為重點,但在改進傳統內燃發動機上的研究投入要多得多。
要把更多注意力投向實際生產
“新能源、減排技術等的研發肯定是戰略方向,但這不意味著國外熱什么我們就跟著搞什么。立足中國實際、解決現實問題應該是科研部門的主攻方向!比A東理工大學973首席科學家王輔臣教授這樣表述自己的觀點。
他舉了個例子,河南一家小型企業一直用氫氣、氮氣與二氧化碳合成生產氮肥,這也可算利用二氧化碳、“變廢為寶”的一種辦法,但合成過程中的能耗非常高,結果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遠遠超過合成中消耗的二氧化碳量。長期以來,沒有專門的科研人員想到要解決這一問題。這家企業自己攻關,終于克服了能耗高的缺陷,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,還額外生產出清潔能源甲醇。這一成果獲得了去年國家級的科技發明獎,專家評審時發現,其實企業新創的辦法,用的是搞化學研究的人都熟悉的原理,只是很少關注這類實際生產問題。
另一位能源專家也說,我們應該更多地深入生產領域,做問題導向式研究。他給記者算了筆賬:我國每年的用煤量是27億噸,如果節省1億噸,就能減少3%的煤炭用量和2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!翱梢娊鉀Q實際問題的意義多大!我們就是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生產應用領域,而不能什么熱就研究什么,更不能‘編故事’拿政府經費爭不當利益”。 |